需要更多人手,卻又得不到對應收入

未來的生活和工作型態,不知道會不會變成有15%的人士固定remote在家裡面工作。
原因很簡單,都市造成的過度集中、成本提高,導致公司試著把能remote的工作都丟到成本比較低的地方,或是擴大招募圈和提供remote來留住稀有的人才。

製造業早就把產業鏈裡面可以移動到成本更低的境外國家,而部分工作需要跨國/本國的remote,其實早就已經有了,只是現在佔據極少數。

即使在每一個任務的拆分之後,都是對應許多隱形的工時。這些隱形的工時也必須對應到隱形但必須的休息時間。休息時間不只是肉體需要休息,精神上需要各種活動和需求。就算我把這些需求都掐的很緊湊,我發現按照比例計算,一個人還是難以像精衛填海一樣把巨大的工作份量消化掉。人類即使發明了電力和電腦來分析並奴役機器,也無法違反大趨勢。

這表示我任務導向和實用導向的原則出了問題:
如果任務需求永遠大大超過能負荷的上限,使得參與人員不能發揮預期效用。這種結果失敗的情況,就代表一切都沒有意義嗎? 更何況,團隊裡面有任勞任怨和總是肯超負荷的成員,會導致這種情況更容易發生 ---- 因為這是導火線。

這麼說來,意義和快樂不在於完成任務或勉強自己超越極限的成長、或是體驗到盡力卻失敗的情況。
而是在更簡單的事情上,比如,無論成敗都能有豐碩收穫而非無謂犧牲的情況。
順勢而為,或逆勢而行,都必須要能勝利,只有體驗境界的變化而能學到更敏銳預測並改動未來至理想狀態,這種更困難的可能性和能力。只有如此,才能避免不斷的補救或疲於奔命,因為時間是有限的。要是被疲於奔命的注定失敗項目纏上,就等於整個剩餘人生已經失敗了。

房東在院子裡面種植芋頭和姑婆芋實在是太笨了,這種會因為根莖形狀而積水而引來大量蚊蟲的植栽,可以說從種下去的開始就已經決定了這院子的失敗結局。必須定期花費時間和勞力去剷除這些東西。
即使我現在用防蚊的各種盆栽補救也沒有用了。

到基隆仁愛區附近去找一樓的房子卻發現已經租出去了,那地方其實和基隆夜市,以及往八堵、七堵是相接的。在巷弄裡碰到兩隻主動前來的小貓。要是能找到類似美式的單戶建築出租,有車庫且租金可接受,那就會馬上搬過去了。不知道在哪裡才有。

寫這段話以後,我已經有兩周多沒去看過那些小貓了。




留言

Trans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