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溫度

在我是高中生的時候,就是屬於沒有成長的溫度那一群。
過了六年,應該體會或享受累積到的那種溫度, 還是很少很少。這就是人為什麼孤單恐懼的原因之一,覺得自己和世界上其他人沒有連結和關係,只是處理眼前的工作和學習、強調紀律和成績。我是和人群保持距離的,記得Sunya給我看以前的照片,有一部份是高二的時候,我們考完試去打水球,我只是躲在一邊。發現我總是一個旁觀者,無法和大家混成一片。那是從小就被塑造成的個性,我不喜歡這樣,但已經習慣這樣。我喜歡和大家在一起,可是不會是最熱切參與的,而是在背後默默跟著參與的。總是希望大家回頭看後台或台下的時候會發現我其實也在那裡,默默幫忙,一起喜悅或難過。


紀律和成績,我在高中念到一半時就無法達成了,因為對人生問題和感情突然產生巨大疑惑,自己無法也無膽量解決,問老師的時候也被委婉拒絕,只能用極度理性和排斥人群的態度去活著。一直延續到現在,那些多出來的心力和時間卻從未用在體會生命的溫度和探索社會、關心身邊的人。大多時候,在學校裡依舊延續我旁觀者的特性,很少去親身實行或和人有比較親密的接觸,只是一個人在雜書和白日夢中度過。


彭明輝教授的這幾篇文章寫得很好,我只挑最後一篇來看
教育的目標與人的價值

我很羨慕彭教授的女兒能這樣活在成長的階段中,自在的成長。不是聽著別人的指令、看著別人做什麼或壓抑住自己內心的聲音。一步一步長成她該有的樣子。生命應該是你付出時間和精神去換取會讓自己真心喜悅喜愛的人事物,把自己變成一個自己也很喜歡的人,而不只是得到會讓別人稱羨的事物。生而為人,就一定會成長、時間和體力無論如何都會消逝,無法暫停或保留,所以要用在自己心甘情願會想投注、自己喜歡的人事情上。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有代價。如果不知道那是什麼,就盡量去找,一直嘗試突破挑戰。

另一個態度是要哪些事情要滿足於現況,哪些不行。我在極度被動裡面是不滿的,在安於現狀和溫室環境裡是習慣但有害的,在積極追求和主動挑戰裡面是稚嫩的,在獲得知識或想要愛的過程中是不夠努力或方法錯誤而踩空的。

彭教授這篇文章旁邊有一些相關的文章。大家應該自己看看。現在的我,不知道是否能重新處理起專業問題,或是先重新感受、探索起一切。

那些似乎都太晚了,到了我24歲這個年紀,應該是一個成熟自主,對世界有一定體會的人才對,而不是像個小孩或缺乏社交活力的老學究一樣。我總是自己一個人努力。像賭博一樣,隨意投入時間和精神。碰到一些問題時就撤退躲回原處,因為缺乏對社會、自己和整件事情的全盤了解。多和別人討論或相處絕對是有幫助的,尤其是平等的參與和相處。

張忠謀所說的不假,大學生要做的11件事情
15-24歲是形塑一生的關鍵時期。假如今天走的是學術路線,要花100%的時間投入。假如想在企業工作,那就得花1/2或1/3的時間去了解世界和企業。這樣子的話語教授不太會跟我們說,因為他們就是學術路線的,除非常常跟同儕或出社會的長輩混在一起,像我這樣自己一個人悶著頭讀書的,和人不怎麼往來或接觸討論。其實一點也不快樂,也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只是從小到大被灌輸的概念。

懂得何時加入別人說話也很重要,因為這些年來我也變得很容易在傾聽時,在錯誤的時間打斷別人說話。

已經不是那樣的孩子了…所以一些話不知道該不該說。
希望以後的我看到今天我所糟糕的困難和空白,會覺得其實是小事一件,就像現在的我看以前一樣。只是我已經不能再去改變或彌補過去的什麼。我只是想知道自己現在怎麼做比較好。就像現在的我已經知道以前的我該怎麼做比較好,沒有人會告訴我這個,我覺得很辛苦。在築夢的階段我不夠踏實,甚至不知道想要的和實際情況相差多遠,這是大學生該去實際體會知道的。

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把這學期好好唸完,學期中以前漏掉或弄壞的進度,希望能補上、學期末的巨大壓力,希望能頂住並順利通過。那得重拾我很多年不曾有過的認真和把事情做好的態度。有規劃,然後去做。

PS:前幾天SONY的多久良木健來校演講,我明明記著的了卻忘了去。
之前學校的園藝周,我明明記著的了,卻忘了去。
學期初的弦樂社團發表,我太晚看到了。
英美文學學會的會議,聽到的時候差不多就錯過了。
學校裡面也有些值得一聽的研討會,沒有參加。
管樂社團的發表,我記得我拿了傳單可是卻找不到了。

諸如此類的事情太多,我甚至連自己的讀書進度和作業都搞不定。真的是萌生退意,很想做點別的什麼。真的太糟了、看著同學當兵倒數的、找到工作的、讀書順利的、甚至有穩定感情的,只有我一樣什麼也做不好,只想暫時休息。也許衝刺享受一些事情,弄懂了再回來會比較好,這作法是適合大學生或高中生的。也許邊處理一切邊改變才是最實際的。這是高二下以後一直以來我的問題。

I've wasted too much time on writing this post and doing other trivial things.

留言

Trans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