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 0107 notes (2015) final

在開始之前,我們先記得幾件事情。

  • 我的target groups
  • 我想要達成什麼效果,對這社會有什麼裨益?
  • 多久可以看到成效?


(notes from last lecture)
  • 文獻探討很重要,但文獻不盡然正確,可以批判他。
  • 什麼是「英語的中動句」啊?我猜…是動詞或副詞的指向性可以指向「特定格」(Agent施事者、主詞、隱藏的主詞、某個動詞、某個受詞…)偶爾會有明明是被動句卻完全用主動句來寫。比如The car drives smoothly. 隱藏了支配的agent,以及smoothly實際上修飾的是drive這台車時的狀態。
  1. 作Contrastive Analysis要看「哪裡一樣」「哪裡不一樣」
  2. 各種程度和不同需求的學生,卻完全使用一樣的教材,這表示絕大多數的學生幾乎學不到他們真正需要的內容。
  3. 教材內容研究偏向傳統考試需求和精英取向。
  4. 我認為英語不過是個工具,只要能達到某種程度堪用就好。
  5. 針對不同族群應該提供不同面向的教材,不能把所有人的需求都混為一談(像洪蘭那樣,只喊著提昇人文素養卻完全忽略人民需求)
  6. 即使提供了不同面向的教材,也能夠讓任何教師都很容易去取得其他已經存在或還未存在的補助教材,讓不同特性的學生能有興趣去吸收。
  7. 文化上:知道我們文化中最句代表性和不可或缺的事物。在解釋給外國人聽的時候會最具有代表性。中國化的佛道教、儒家思想、風水易經、禪宗算是這類。
  8. 使用情境上:分為至少兩大類(國外旅居、國內使用)
  9. 流行事物上:我們比較近期的代表性事物(不是一時紅起來的次文化潮流),其實小吃美食算是這種的。
  10. 國際關係上:分為至少這幾種(我們的國際處境、我們的國人都去哪裡旅遊或外派工作、我們的國際中的產業分工和強項弱項)
  11. 身份和相應的禮儀:我們對外,以及外國對我們該學習的禮儀。 
教材改進之後,怎樣評估其成效?
  1. How do we evaluate the effect of renovated materials?
  2. Diffrent ways of evaluating each level of school?
  3. Shall GEPT follow their steps of renovating the ways of evaluation?
  4. College Entrance Exam must follow the requirement of the renovated teaching/materials. 

現在讓我們來抱著CA這個主軸來討論教材改革吧
這些是現有的問題,引領我想做的教材改革:

我和前人所著重的有幾點不同:
前面上述三點,這邊就先不探究原因為何,留待期末詳細報告再來推論。現在針對這三點來設計我們理想的教材,以及我預期這樣作能達到的好處(壞處我還難以想像)
教材:
預期好處:學生有一定的基本英文能力知道怎麼去改變自己的處境,尋求適合的教材。
現階段的教材編修者,背景都非常統一,清一色是英文系畢業的博碩士(文學組居多)或是英語教學出身的。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教材在實際生活應用上,其實沒有太大意義。
舉例來說,學習日語的教材裡面會很清楚的區分「技術者研習用日語」或是「日本古典文學」、「日本流行文化」「旅遊日語」等等。扣除因為日本旅遊、流行影劇音樂和遊戲動漫而興起學習日語的人口,完全因為工作所需而學習日語的人也非常多。如果比較工業日文的教材,會發現提供的內容非常實用且符合使用情境。
有許多場景是和其他業務或工程師打招呼、詢問的語句和情境。雖然如此,也加入了一些噓寒問暖的禮貌用語,以及文化上差異的教學。(比如日本人的房門是往外開的,因為室內空間狹小)除此之外,教材裡面的角色主角也都是外國人居多,他們因公出差、居住日本的宿舍或必須和日本業務打交道,所以他們必須學習工作上的用語、公司名稱、職稱,以及一些節慶對於日本人的重要性。
從這些教材看起來,其實工業日文並不是完全沒有文化和生活上必需品的交涉內容,而是以學習者的處境和需求為出發點去設計的良好教材。其句型和文法也十分緊湊,兩本上下冊教材就已經把所有文法句型用情境中的語句都講清楚了。學習者即使文法不夠好,也能夠完全套用情境中的語句來使用,而不會落得一句完整的日語都說不出口。
但從上面的教材,我們也能發現,其設計的出發點是給即將去日本居住或長期和日本有業務往來的工程師背景。對於廣大在世界各地自己國家的工程師,他們可能只是在工廠要和出差來訪或被外派三年的日本工程師打交道,其內容並不完全相應,但可以從這個教材一窺日本人的生活習慣和思維,即使在這樣的情境下,他們也還能跟日本業務正常互動。
在這樣的比較之下,我認為台灣設計的英語教材,即使我們不像日本是個工業和流行文化輸出強國,無法設定外國人都是為了工作或旅遊需求來到台灣這樣的背景。我們還是能設計台灣人因為工作需要或旅遊而出國留學、移民、外派的情境。這樣也比較符合我們現行的產業情況。另一方面,因為台灣的旅遊業和服務業商業需求,我們要設定讓留在本國的台灣人能有足夠英語能力去使用在工作場境上的對話和詢問,才能讓國外遊客獲得更好的體驗。
最重要一點,在教材中我們不需要膨脹自己或他國的地位,而是需要盡量客觀如實表達我們在世界上的國際處境和分工角色。在過去強調本土化或大中國思想的前提下,前者過度膨脹我們的身份地位,後者認為所有來客都是仰慕我們文化而來,對於理解別人的成份卻太少。不過是哪一種,都沒有成功表達外國人為什麼前來台灣,或是我們應該怎麼去主動和台灣以外的世界互動的企圖和用意。教學、教育可以和國家政策和處境相連,如此才能發揮最大價值,使整個社會和個人都受益。

借助中英語言對比,我發覺可以融入教材的特色如下,我認為理想的教材應該如此設計:


舉例要上的內容(請注意,要區分國小、國高中學生,以及工作的成人需要的教材)


  • 單字
  • 文法
  • 數字系統(位數)
  • 月份(英制、美制)
  • 單位(SI,、英制:身高體重、台斤、面積)
  • 匯率(幣名、最小錢單位)
  • 進出口(物資、產業)
  • 節慶(business,,五月台灣就在準備生產給國外Christmas的物品了)
  • 食物(中->外。外中)
  • 宗教(不是只有外中,還有中外)
  • 家庭觀念(獨立性)
  • 生活態度/安排
  • 工作身份/移民
  • 居住形式(我們不住大平房,馬路又擠)
  • 交通形式(機車公車多,不是 mrt, train, car)
  • 娛樂(TV,而非dance, theatre, clubbing, suffering。影音劇是個entrance port for learners)
  • 學習(for test. 不是獨立為主:木工、sports)





  • Elementary: introducing yourself & hometown
  • Junior:
  • Senior high: raise your personal needs (gaming, religious, diary...); pursuing your own work and academic needs
  • College: communicate for teamwork or academic purpose (they are quite different)
  • Work: communicate for teamwork; travel;recreational
  • Consistency in material and content






Here it is.



留言

Translate